在你面前,我才是真實的我
在親密關係裡,一個人會被什麼樣的人吸引以及之後的維護,跟從小成長的背景有著深厚關係。所以,不管過去受了什麼傷,天下最好的治療者就是自己的愛人。 I love you not because of who you are , but because of who I am when I am with you. 這句愛情箴語,是我所聽過最動人的精典。它,道足了多少熱戀情侶間的最美時刻。 然而,這份最初的最美,卻往往成了最終的最痛。最初情意綿綿的「志趣相投」,成了最終垂死掙扎的「性格不合」。 所以,常常有人問我,如何找到「性格相近」那個對的伴呢 ? ! 其實,「性格相近」也可能讓彼此在時間的磨轉下,久了、沒有激情,甚至兩個人一吵起來,還能刀刀戳中對方的痛處,讓人窒息。 哇,那麼「性格不合」與「性格相近」都不適合,那麼什麼才是最適合自己的真命天子 ( 女 )? 性格原因不是親密關係變質的關鍵 美國心理學家紐加姆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,去證實若一個人在「性格相近」的群體裡生活,就愈容易獲得更強的安全感和歸屬感,因為人都是活在關係中。相對地,若在親密關係裡,兩個人的「性格相近」,就會在對方身上看見自己的模樣,進而產生更深層的交融與吸納,這種相處共生的感覺,會讓彼此都更完滿。 同時,心理學家榮格也提出了因「性格不同」而產生出來的互補定律,這樣的互補因素有利於增進人與人間的協調,讓彼此達到各己需求上的滿足,也讓一個群體更多進步。相對地,若在親密關係裡,兩個人的「性格不同」,就會在對方身上看見自己所沒有的部份,進而產生出在需要上的互補關係,這樣的相吸共存感受,讓關係更堅定。 換句話說,「性格不同」與「性格相近」都能滋養我們的親密關係。因此,性格原因,就不盡然是親密關係變質的關鍵。 所以,不論另一半與你性格相近或互補,都需要透過往後相處的日子不斷磨合與調整,因為選擇只是親密關係的開始。 其實,從生理學的角度也可以發現,隨著愛情來臨的多巴胺消逝,激情也會轉變成平靜,沒有永遠激情不散的愛情,只有明白另一半內在對愛的渴望模樣,才能支撐戀情長久。 性格認識卻是親密關係滋養的要素 那麼,如何去判斷另一半內在對愛的渴望模樣 ? 前些時候,在我的諮商生涯裡出現了一對夫妻,老公嚴肅表情、僵直化的思考對話,老婆熱情又時髦知性的打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