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7月, 2015的文章

讓『衝突』,化為關係的推進器

圖片
惠惠第一次來見我時,無助的神情下藏不住內心的焦急,開口第一句話就說:「老師,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? 」 說完,眼淚如打開水龍頭般直流,惠惠是因為兒子和先生間發生了嚴重衝突,所以才在學校老師的勸說下,陪同兒子小翔前來諮商。 單獨隔離和小翔對話的過程裡,發現小翔只要談到父母,口吻中的不屑與抱怨特別的多…… 「我又沒什麼問題,為什麼我要來心理諮商?是那兩個老頭子才有心理問題,他們才要來諮商啦!」 這是小翔與我對話的第一句,對話不到5分鐘,所有直接而忿恨的詞彙,接踵而至,順著孩子的先天性格,開始建立與他的互信關係。 逐漸,孩子開始跟我談到對父母的不滿。 未來世界的教養衝突 「我在 line 裡,開玩笑的叫了一個朋友,老婆。他們就大驚小怪,還偷看我的東西,活在這個家,完全沒有人權,他們管太多了。」 不僅不認同父母所言,還開始邊緣行為,而這些行為正是小翔父母所擔心的。然而關係出現了如此大的裂縫,必有其原因,和小翔談過,便邀請惠惠對話。 惠惠說:「小翔的爸爸脾氣很不好,孩子一不順著他,他就會直接用棍子修理孩子。但是隨著孩子長大、自主意識抬頭,權威壓不過孩子,就會越打越兇,而且控制不住的猛打,上一次孩子受不了,就和他爸爸發生肢體衝突。現在,他更是情緒化的對待小翔所有行為,同時小翔為了躲避和爸爸的互動,開始會逃家 。 周遭的朋友要我打家暴專線去保護孩子,學校老師要我跟小翔父親做溝通,但是孩子的爸爸知道後,卻要孩子休學,不要繼續再讀這個學校 。 老師,我該怎麼辦?孩子的爸爸根本無法溝通阿!」 類似的教養衝突個案,近幾年來,不斷增加。為了協助個案看見背後隱藏的深層問題,帶領惠惠從孩子的行為偏差起步,展開這段先天性格差異化的心發現。 用不一樣的眼光去重見衝突 我問惠惠:「先生這次是因為什麼原因和孩子發生衝突呢?」 惠惠回答我:「嗯,起因是因為孩子的成績,他這次考得很差,很多科拿個位數,孩子的爸爸就很生氣,他跟孩子說,你怎麼笨的跟個豬一樣,我讓你讀私立學校,學費這麼貴,考這麼差,還交了一堆阿貓阿狗朋友,我看你這輩子沒有用了啦!」 看著惠惠只要一談到先生就展開那種無力神情,一口咬定,主觀認為是先生的話引發這場戰爭。所以,我開始釐清在這次的父子衝突中,惠惠扮演什麼樣的位置。 其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,惠惠說:「孩子的爸爸老說...

不要讓自己這一生就這樣過了

圖片
你是不是那個長了翅膀,卻忘了該怎麼飛的那個 …… 你 ? ! 在評量諮商的讀人裡,發現許多人在日復一日的枯燥乏味後,開始想改變自己的生活空間,活出有感呼吸的每個今天。 然而,在每一次帶著心動、攜著期待、面對抉擇時,卻總在最終關鍵,困在自我設限的囚罩 裡 ,導致天賦與潛能無法發揮,害怕也拒絕承諾,順著過去慣性,將「拖延」視為生命主題。 其實,這個「慣性拖延」在不同先天本質的個案身上,都有可能發生,只是啟動及漫延狀態不同 。 今天,來探討感覺型的自我設限者 。 走在創業路上的感覺型設限者 小晴, 45 歲,微型企業的小老闆,當初就是因為想讓自己時間自由,所以選擇離開多年熟悉的職場生活,走上創業職涯。 剛開始的她,對新生活充滿熱情,對未來無限幢景,被夢想喚醒的每一天,總是在熱血沸騰的自我激勵下,不斷地為所有可能奮鬥著 。 然而,面臨多元市場的變化與競爭,讓她感受到強烈的力不從心,逐漸失去並忘卻最初的創業動機 。 現在,早晨都在痛苦呻吟中按掉鬧鐘,不論昨晚如何告訴並激勵自己,這樣一刻,她只希望多睡一會兒。 在她的臉書版上,看到和家人及朋友的相聚歡笑、盡享美食,會讓人有種致力於身心享受的錯覺。 其實,時間經常用在挽救局勢的她,總是讓自己累得像狗一樣,作繭自縛,困在自己築起牢籠裡的每一天,越來越不敢獨處。用美食及群聚來痲痺,用假像成功來換取他人肯定 。 一段時間後,財務狀況越益混亂,總把問題歸咎在運氣或其他原因 。 出現財務危機時,也容易被快速致富的計劃吸引,卻看不見問題背後的真正問題–從來不做好全盤計劃。 像小晴這樣的微型創業者,有才能,也夢想追尋不平凡的未來。 生命的不平凡,是需要堅強的相信 才能,或許代表著一份「專業」,也代表著必須不停的進修,掌握該領域最新趨勢,花在增進專業技能的時間是份資產。 然而,自我設限的感覺型創業者卻總是設法減少這些練習機會,不喜歡嚴謹的要求,重視質感且享受生活的腳步,容易被身邊的情境與好友影響,偏好工作環境的溫暖,不自覺讓「拖延」成為自己的代表作。 從來沒有意識到之所以成就有限,就是因為沒有系統的投資時間,因為他們要的只是工作上保障自主的承諾。 選擇走自己的路,就要培養自己擁有自闢蹊徑的好習慣,讓自己擁有足夠的技能和自我規範能力,否則很容易墮落。 此外,還要與自我...

成功的人,會做失敗的人不願意做的事

圖片
「老師,我的孩子已經轉學轉到快沒學校願意收他了,我該怎麼幫他?」 高等學府畢業的美慧,擁有自己連鎖的事業,聰穎而能幹的她,談到兒子小澤的處境,總是迷濛而無力的眼神。 不想盡力的人生起步 小澤是個聰明伶俐、好動活潑的孩子,跳級就讀的好成績,活躍的人際關係,體貼隨和的個性,讓父母以他為傲。 然而,上了國中之後,學習狀況卻每況愈下,唸書從來就不是他的終級目標,他也不喜歡這樣的外在壓力,他的標準從表現良好到放棄努力。 「老師,孩子說學校的課程很無聊,讓他很沒勁,所以他不想在學校。他說如果他想要讀、要做,就會做得很好,他只是沒有盡力而已。」 這樣的相似個案,近來承接的比重越來越多,像小澤這樣先天比別人具有天賦的孩子,在面臨成長的課題時,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? ! 今天帶領大家從我們的內在思維來做個深度探索吧! 難以改變的「老」習慣 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,複雜的腦部運作,讓我們致力於了解這世界運作的模式,並習得必要的技能。 從犯錯、模仿,直接的教導和練習中,我們慢慢學習。 我們的監護人把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和有限的概念和我們分享。 隨著時間的成長,我們的觀念會不斷調整,認知的形成其實是一種信仰的改變。 那麼,我們是透過什麼,建構出對世界的認知呢? 當我們經驗過某種事件或歷程,建構出一種想法或概念後,會進入我們意識的知覺裡。 當它們退出知覺範圍,就會變成潛意識的慣性運作,根深柢固,難以改變。 不過,「難以」不代表「沒辦法」,習慣比本能略勝一籌的是,只要自己能察知並留意,用對方法、持續努力,就能轉變長久以來的信念。 那麼該如何用對適合自己的方法,要如何啟動這份覺知與轉變? 就得探索到屬於自己與生俱來先天性格的制約影響…… 隨和天性的隱形設限 在 Stella Chess 和 Alexander Thomas 的『氣質向度學說』與 Howard Gardner 的『多元智慧論』裡,我們清楚了人的性情和智能是會遺傳的,並且是與生俱來的,不論日後你做什麼,它們都是穩定而不易動搖的基準。 多年輔導過程裡,我們發現在慣性貼上設限標籤的成人或孩子身上,都有一個共有現象,就是他們性格都非常隨和,擁有個人風格,很好相處。所以,我們開始研究是否和他們「隨和個性」有關。 專精於人類性情研究的心理學家 James ...

先懂孩子,再懂教

圖片
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【先天本質】, 分為活動量、規律性、反應閾、反應強度、適應性、 趨避性、堅持度、注意力分散度及情緒本質。 而一個人在「情緒本質」上的思維落點, 受【先天本質】的影響遠大於後天環境。 到底什麼是【先天本質】的影響? 今天就分享一個生活經歷來做說明。 在一個陽光燦爛的假日,和孩子同學的家人們, 一起在社區早餐店用餐談天。 席間,有人分享了他們去金山水尾魚港玩的照片, 以及好吃到傷腦筋的生魚片; 看著照片似乎就聞到濃濃的海水味,異常動心, 擇日不如撞日,一群瘋子立刻決定前進金山。 或許因為是臨時的動念,時間沒拿捏好, 找路也花了點時間,等到找到海邊, 要開始下海玩時,開始下起小雨。 同伴裡的一位熱情爸爸, 帶頭吆喝著大家淋著小雨、享受在大自然間, 一群大孩子與小孩子就開始這份難能可貴的玩水體驗; 然而,雨,越下越大,風,也開始大起來了, 大夥兒只好停下這不到 30 分鐘的特別體驗。 轉而前去朋友介紹的日式料理店, 享用讓人幸福指數倍昇的沙西米, 那份入口即化的鮮美,讓大家終能感受到飽滿無憾。 這次的突發旅程,是一份有趣的生命經驗, 很有意思的是,孩子們因為沒有大人的成熟度, 無法忍耐許多突發與不便, 從孩子們不自覺的語言及行為態度, 可以看出不一樣的【先天本質】。 『負向思維』的孩子,說話內容控制不了慣性批評, 「完蛋了啦,下雨了 ! 」 「呼,濕搭搭的,好麻煩喔 ! 」 「我不想吃生魚片啦 ! 」表情態度更顯現出許多不悅與消極。 另外一種孩子,就是隨時找樂的『正向思維』, 當我們在找路時,就說: 「或許會找到更好玩的地方 ! 」 遇到開始下小雨,就說: 「好特別的玩水經驗喔,連上面都會淋水。」 玩不到 30 分鐘突下大雨,他們仍然樂觀問說: 「等一下還有機會再過來玩嗎?」 孩子在【先天本質】的不同,決定了親子間的溝通策略, 『正向思維』的孩子,人際關係較好, 易受師長疼愛,也較同學歡迎; 然而「情緒本質」屬於『負向思維』的孩子不在少數, 這些孩子較敏感於環境中的不舒服,無法控制自我感受, 總讓父母覺得難搞、困擾。 如果您的孩子是屬於會讓您抓狂的『負向思維』,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