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功的人,會做失敗的人不願意做的事


「老師,我的孩子已經轉學轉到快沒學校願意收他了,我該怎麼幫他?」
高等學府畢業的美慧,擁有自己連鎖的事業,聰穎而能幹的她,談到兒子小澤的處境,總是迷濛而無力的眼神。
不想盡力的人生起步
小澤是個聰明伶俐、好動活潑的孩子,跳級就讀的好成績,活躍的人際關係,體貼隨和的個性,讓父母以他為傲。
然而,上了國中之後,學習狀況卻每況愈下,唸書從來就不是他的終級目標,他也不喜歡這樣的外在壓力,他的標準從表現良好到放棄努力。
「老師,孩子說學校的課程很無聊,讓他很沒勁,所以他不想在學校。他說如果他想要讀、要做,就會做得很好,他只是沒有盡力而已。」
這樣的相似個案,近來承接的比重越來越多,像小澤這樣先天比別人具有天賦的孩子,在面臨成長的課題時,到底哪裡出了問題?
今天帶領大家從我們的內在思維來做個深度探索吧!
難以改變的「老」習慣
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,複雜的腦部運作,讓我們致力於了解這世界運作的模式,並習得必要的技能。
從犯錯、模仿,直接的教導和練習中,我們慢慢學習。
我們的監護人把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和有限的概念和我們分享。
隨著時間的成長,我們的觀念會不斷調整,認知的形成其實是一種信仰的改變。
那麼,我們是透過什麼,建構出對世界的認知呢?
當我們經驗過某種事件或歷程,建構出一種想法或概念後,會進入我們意識的知覺裡。
當它們退出知覺範圍,就會變成潛意識的慣性運作,根深柢固,難以改變。
不過,「難以」不代表「沒辦法」,習慣比本能略勝一籌的是,只要自己能察知並留意,用對方法、持續努力,就能轉變長久以來的信念。
那麼該如何用對適合自己的方法,要如何啟動這份覺知與轉變?
就得探索到屬於自己與生俱來先天性格的制約影響……
隨和天性的隱形設限
Stella ChessAlexander Thomas的『氣質向度學說』與Howard Gardner的『多元智慧論』裡,我們清楚了人的性情和智能是會遺傳的,並且是與生俱來的,不論日後你做什麼,它們都是穩定而不易動搖的基準。
多年輔導過程裡,我們發現在慣性貼上設限標籤的成人或孩子身上,都有一個共有現象,就是他們性格都非常隨和,擁有個人風格,很好相處。所以,我們開始研究是否和他們「隨和個性」有關。
專精於人類性情研究的心理學家James Cameron提出:「隨和個性」通常由三種性情因子所組成:高適應力、情緒平穩、積極樂觀的心情。
這樣的性情組合的孩子容易教導,若再加上絕佳的人際關係和內省能力,就會讓父母感到非常自豪。如同前面提到的小澤就是典型的例子。
身為隨和、適應力強的孩子家長,通常和這樣孩子的對話方式是採用間接和柔性,不自覺讓孩子主導自己與家庭的活動中心。
父母的暗示,造就60分人生
孩子覺得自己是誰,就會建構出孩子對世界的認知,也將是自我意識的指標。
父母含蓄性的暗示會間接變成催眠性的建議,成為孩子的人生的態度。
如果你被描述成「隨和」、「樂觀」、「自我」,表示你將來會更「隨和」、「樂觀」、「自我」。
這樣的內在指引過程,會不知不覺的變成你做人處世的態度,你對生命的要求和期望也將隨這份內在指引而來。
這樣的孩子從小被視作與眾不同,也認定自己很特別,做什麼事都輕鬆容易,所以他們很容易相信自己可以不用努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。
個性隨和、社交能力強,通常會得到他人極大的善意、特別的關照。
這種得來容易的成功,加上父母師長的關注與義務的豁免,養成他從學校作業到成人世界的惡習,造成只會取巧、不想努力的遺憾。
在求學初期充滿熱情,然後在設限緩慢的學習旅程裡,漸漸幻滅,到了青春期,對學校充滿批判。
成功的人,會做失敗的人不願意做的事
優秀的社交技巧,讓孩子可以輕鬆獲得特權,隨和的個性與樂觀的特質,更讓孩子容易在遇到措折轉換跑道,而不是鎖定目標、堅持到底。久之,形成做事態度變幻無常、缺乏耐性。
成功的人,會做失敗的人不願意做的事。要有非凡的成就需要堅持,更需要擁有對挫折的容忍度。
在孩子成長的軌道,如此,在成人的世界,更是如此。自己的敵人其實就是自己。
先天性格或許主導了我們初期的發展,但它的影響不是絕對的,只要你願意,就可以調整過來。

留言